logo01 logo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460104)

发布时间:2025-05-17 15:23


专业概况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工业母机”战略布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融合育人体系。聚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全生命周期,以“三维四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着力培育具备“德才兼备、精于制造、善于设计、强于研发、通晓管理”五大核心素养的创新型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科创融汇、专创融通"的特色育人模式。

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广阔,尤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域优势显著。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具备扎实技能、持续学习能力的毕业生将成为企业争夺的核心资源。选择本专业的学生需关注行业技术动态,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并通过职业证书和学历提升拓宽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目标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聚焦工业母机国家战略,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需求链,人才链,培养服务智能装备制造与应用全产业链的“有信念、精制造、善设计、能研发、懂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高质量高技能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

主要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与CAD绘图、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液压与气动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数控机床与编程加工、计算机辅助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

实践实训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设计、机器人技术实训、机械制造综合实训、精密制造技术实训、智能制造综合实训。

师资队伍

本专业名师荟萃,构建了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团队,聘请了企业基石大咖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强调技术实战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将真实生产场景引入课堂。打造一支具备“能教、能做、能研”复合能力的师资团队,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保障。

专职教师8人,全部为高级职称,其中博士学历2人,教授2人,广东省“千百十”计划培养对象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聘请龙头企业能工巧匠8人,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引入企业生产型教学案例,成立产业学院,共同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方向

面向通用机械装备、汽车、船舶、模具、机电产品、3C产品制造行业。从事先进制造设备应用、制造工艺设计及工艺管理,设备或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管理,生产线设备安装与调试。也可以从事机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专业毕业生适应领域广、就业质量高,起薪6000元以上,近五年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除了龙头制造企业就业外,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晋升到本科院校深造,攻读本、硕、博士研究生。

专业成果

教育部第二批“多轴数控加工”1+X证书试点专业。

主持省市级科技项目8项,研发新产品1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篇以上,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转让成果4项、转让到账经费20万元以上;社会服务方面,承担横向课题15项以上,到账金额达150万元以上,为社会和企业累计提供技术培训上千人次,为企业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和员工岗位能力评价上百人次。

主持省级教研教改课题5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20余项;主持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建设校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出版专业核心教材15本以上,十三五、十四五校级规划教材4本。

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千百十”工程人才2人,团队获得2021广东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

学生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学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金奖,获第十七届挑战杯《高端永不松动螺纹副国产替代研究及其产业化》“卫星”级作品,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一等奖;职业技能竞赛方面,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5项,获省级三等奖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