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路径,智能智造与装备学院持续锚定校企“双境培养、双师领航、双证融通、双文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025年7月2日,智能制造学院于社区大讲堂召开机械电子工程技术241班2025年暑假入企实践动员会。学校校长杨欣斌、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袁先珍、广州柏越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钰文,以及学院领导班子、机电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项目导师、办公室主任、辅导员和机电工程本241班全体学生参会。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余亮彬主持,会上对入企实践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动员。

校长杨欣斌以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和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生动剖析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趋势。他指出,当前世界现代制造技术正朝着超大尺寸与超微精密两个极端方向快速发展,犹如科技海洋中破浪前行的双桅巨轮,不断推动行业突破发展边界。杨欣斌强调先进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进程中,现场工程师培养是关键一招,我们这次组织本科生深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实践,本身就是探索现场工程师的重要途径,要持之以恒坚持。杨欣斌提出,期望同学们在企业学习和实践中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结果验证及迭代优化的系统性能力,并将其内化为持久的工作方法。同时,杨欣斌强调在实践与学习中应遵循第一性原理,从本质逻辑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学院院长张友能紧扣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核心要求,为同学们作动员讲话。他强调,此次入企实践是学院在职业本科教育改革征程上迈出的关键且坚实的一步,更是对“双境培养、双师领航、双证融通、双文育人”这一“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象化实践。“双境培养”打破传统教育局限,促使学生走出校园课堂的舒适圈,踏入真实的企业生产一线,在校园理论学习与企业实操锻炼的深度交融中,全方位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双师领航”构建起强大的指导体系,校内专业导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指引方向,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技能,二者携手,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助力;“双证融通”搭建起学业与职业发展的桥梁,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积累的成果将精准对接学业评价与职业能力体系,为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基础,实现学历证书和岗位能力评测证书的互促互进;“双文育人”则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钻研技术的同时,浸润于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等职业人文氛围,实现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频提升。
面对即将开启的实践之旅,张友能向同学们提出了全面且明确的要求。他强调安全第一,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安全生产规范。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角色转换,服从安排、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学院将建立沟通机制,全力保障实践顺利开展,及时解决问题。他勉励学生珍惜机会,磨砺本领,领悟“大国工匠”精神,预祝大家学有所成、平安归来。

企业导师方钰文在动员会上深刻阐释入企实践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练兵场”,更是校企双方实现战略共赢、双向赋能的黄金契机。他指出,在技术迭代瞬息万变、创新协作需求与日俱增的当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而校企携手搭建的实战平台,恰如一座连通校园理论知识与产业前沿实践的“桥梁”,为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方钰文进一步透露,企业将组建由资深工程师、技术骨干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全程深度参与实践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在攻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跃升,同时也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推动技术革新与业务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成长、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教学副院长毛诗柱详细部署暑期入企实践工作。明确企业实践任务,安全管理要求、实践考核及管理规定等。
现场学生深受鼓舞,站在中国制造迈向世界前列的重要历史节点,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承与开拓使命,纷纷表示将牢记师长们的嘱托,以沉潜务实的态度投入企业实践,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磨砺专业技能,为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学生郑灿荣代表全体同学郑重承诺,将牢记师训,以坚定信念、顽强毅力与饱满热情投身此次暑假实践,在认真学习与踏实工作中锤炼自我,为职业发展积累经验,不负学校与学院的培养期望。

此次动员会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241班暑假入企实践明晰方向、锚定要求,激励同学们以昂扬姿态投身实践,推动知识向能力转化、理论与实操融合,在产业场景中实现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双向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