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01 logo02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张勍然:从车间技术员到行业标杆掌舵者的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26 10:04

在顺德制造业的版图上,张勍然的名字与 “精密金属零部件”“新材料新工艺” 等关键词紧密相连。作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杰出校友,他用 30 余年的职业生涯,书写了一部从车间技术员到国际化企业掌舵者的励志传奇。从美的集团的基层员工到常捷公司的董事长,他始终以 “变中求新、稳中求进” 的姿态,在金属新材料领域开辟出属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之路。

一、扎根制造业基层:在美的的 21 年 “修炼”

1990 年,张勍然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后,选择扎根顺德这片制造业热土,加入美的集团。从车间技术员起步,他用 6 年时间成长为 “最优秀的综合工程师”,深入掌握家电制造的全流程工艺。这段经历不仅赋予他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让他深刻理解 “制造精度决定产品高度” 的行业逻辑。

随后,他跨界转型人力资源管理和销售领域,在美的集团历任人力资源管理者、销售经理等职务。在人力资源岗位上,他建立起一套 “毕业生职业发展培养体系”,每年培养数百名大学生,为企业注入持续动能;在销售管理岗位上,他独创的《战略营销》课程成为企业内部标杆,其 “站高一线” 的工作理念 —— 即 “工人要以班组长视角思考,技术员要以经理视角谋划”—— 成为贯穿他职业生涯的核心方法论。

美的集团的 21 年淬炼,让他深度吸收了 “唯一不变就是变” 的企业文化内核,也为其日后创业埋下伏笔,当多数人选择延续家电产业链时,他却将目光投向更具技术壁垒的精密金属零部件领域。


二、破局创业:瞄准 “卡脖子” 领域的技术突

2012 年,张勍然创立佛山市常捷粉末冶金科技有限公司,锚定 “金属新材料 + 精密制造” 赛道。这个选择源于他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他认为:“家电产业的升级,本质是零部件的升级;而金属新材料,正是高端制造的‘骨骼’。”

创业初期,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克粉末冶金工艺难题,以 “专业专注,精益求精” 为核心理念,建立起广东省和佛山市精密金属零部件研发中心。2014 年,公司通过 IATF16949 国际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式敲开国际市场大门,成为国际国内汽车、机器人、5G基站、智能家居等行业巨头公司的供应商。截至 2024 年,公司年销售规模达 1.3亿元,并以每年 30% 的增速稳居行业前列。

在技术研发上,张勍然展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在2019年,他就布局新能源汽车高压电触材料研发,拒绝短期利益诱惑,专注核心技术攻坚。如今,该项目已实现批量生产,成为企业增长的 “第二曲线”。他常说:“中小企业的定力,就是看清‘可持续性需求’与‘短暂性泡沫’的区别。疫情期间很多人做口罩机,我们却在研发 AI 硬件所需的微型精密部件,人多的地方不安全,人少的地方才有机会。”

三、管理哲学:从 “二八定律” 到 “习惯致胜”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张勍然将 “风险意识” 贯穿始终。他提出的 “二八客户定律”,并非简单的 “20% 客户贡献 80% 订单”,而是强调 “用 80% 的资源培育未来的 20% 核心客户”。这种 “动态平衡” 策略,使常捷在拥有多家行业巨头客户的同时,保持着 80% 的客户多样性、行业覆盖均布性、市场区域均布性,有效抵御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常捷的企业文化 “让成功成为习惯”,则是他管理哲学的集中体现。他将其诠释为 “事前策划、事中专注、事后迭代” 的闭环思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好的习惯才是。比如我们研发新产品,从立项到量产,要经历 1000 次以上的测试改良,每个工艺参数都精确到微米级,这种‘专业专注’的习惯,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四、展望未来:做 “大国工匠” 的践行者

2024 年,常捷三万五千平方米的智能化新厂区正式投产,标志着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张勍然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未来 5 年,我们要在 AI 硬件、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技术领先,成为国际一流的精密金属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上市不是目的,成为‘大国工匠典范’才是终极追求。”

作为顺德茂名商会会长、茂名市政协委员,他始终关注制造业人才培养。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友分享会上,他常以自身经历寄语学弟学妹:“制造业没有捷径,从技术员到董事长,我用了 30 年。但只要守住‘专注’与‘创新’两条底线,每个岗位都能成为人生的‘精密部件’,最终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蓝图。”

从车间到董事会,从单一工艺到全球布局,张勍然的成长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业者的韧性与智慧。他用行动证明:在 “卡脖子” 技术突围的征程中,既有仰望星空的战略视野,更需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而这,正是新时代 “大国工匠” 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