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生蚝很有名堂,在我国3.2万公里的海岸线上,生蚝一路安家,直接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生蚝产量最大的国家。在广东西部沿海的阳江,藏着一个“中国蚝乡”——阳西县,其辖内的程村镇,是众多老餮寻味源头必去之地。
程村镇,依山傍海,位于丰头河、织篢河的出海口,海岸线长39.8公里,洋边海水域面积3500公顷。这里咸淡水交汇,三面陆地,布袋形海湾,万亩连绵红树林,造就了理想的天然蚝场。

直击吊养全流程痛点,摸清器械易腐“症结”
突击队前往广东海珠子程村蚝种苗养殖场,全程跟踪吊养器械在苗种悬挂、日常管理、生长监测、收捕下放等环节的使用情况。然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吊养器械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腾飞的瓶颈。在过去,程村蚝的养殖经历了从传统的播石、插柱养殖,到棚架式吊柱养殖,再到胶丝绳粘蚝棚架式吊绳养殖的技术革新历程。每一次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养殖效率与蚝的品质。
但如今,传统吊养器械在长期使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传统吊养器械多采用水泥结块串联,在咸淡水的长期侵蚀下,腐蚀速度极快,不仅频繁需要更换,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在更换过程中,还会对蚝的生长环境造成干扰,影响其生长周期;水泥块的质量大,导致工人劳动强度过大;悬挂蚝苗的绳索,也因材质普通,在面对海风海浪的冲击时,时常出现断裂情况,导致蚝苗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收益。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操作流程、收集养殖户的真实反馈,突击队全面梳理传统养殖器械的“短板”。
瞄准“耐腐、强韧、适配”,锁定材料改进方向
结合程村镇生蚝养殖的场地条件和经济成本,突击队查阅了国内外先进养殖器械材料案例,确定了三大改进方向:
1. 抗腐蚀材料应用:
针对易腐蚀问题,计划为绳索添加防腐蚀涂层,提升其在高盐度环境下的耐用性。
2. 高强度轻质材料引入:
为减轻人工搬运负担,吊养器械将采用高强度聚乙烯等材料替代传统水泥块,既保留良好的蚝苗着床率,又能减轻吊养器械的重量,方便养殖户操作。
3. 生态友好材料测试:
考虑到程村湾周边有连片面积较大的天然红树林,材料选择将兼顾环保性,测试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在辅助部件(如扎带、连接件)上的适用性,避免器械废弃后对海洋生态造成污染。
实地验证+成本核算,让改进方案“落地生根”
突击队将在程村蚝养殖区选取典型片区,对改进材料的器械进行小范围实地测试:记录腐蚀速率、测试高强度绳索的抗风浪性能、观察生蚝的生长状态。同时,联合当地育苗、养殖企业核算成本。虽然新型材料初期采购成本略高,但综合使用寿命延长、维护费用降低等因素,预计能减少单户养殖户的年均器械支出。

通过材料的精准升级,广轻学子正用专业知识为程村蚝吊养器械“强筋健骨”,让养殖更省心、产业更可持续!